认 证:工商信息已核实
访问量:2031903
江苏密友粉体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2015-09-17 点击2639次
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依靠自主创新、追求卓越实现了一次次质的飞跃,那些生存发展了几十年的民营企业,他们又是怎样打造自己老品牌的创新呢?近期做客CCTV《奋斗》的密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明告诉我们,他是怎样让一个发展了三十多年的企业“老树开新花”的?
300元发展起来的企业
谁能相信,如今发展为集团企业的“密友”,当初是吴建明用300元建立起来的。由当初的三块研磨板发展到四个国家级实验基地、三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江苏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江苏省级高性能纳米金属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一流的现代化加工及检测设备315套,再到现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粉碎行业第一家拥有制药GMP的制造许可证,密封行业高压、大轴径机械密封生产许可证,第三类低中压容器生产许可证。吴建明一直坚持创新及产学研的合作,坚定的将企业发展壮大。
企业发展的不错,但是谁又清楚,如今的密友集团建立之初的艰辛,吴建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生产队担任副业队长,也在煤站码头当过领班,带领大家做运煤的苦力。一心想做一番大事业的吴建明之后到了同心布厂,做销售工作。
因为吴建明的父亲是一名机械技师,小时候的吴建明在家里看的最多的情形,就是很多人遇见难题都来找自己的父亲请教的场景。也许是有父亲的基因做指引,吴建明从小就对机械制造有天赋,这也是吴建明最终选择机械装备制造发展的原因。
那时销售工作做得不错的吴建明,偶然得知,全国各地采购印染机上的密封石墨环,没有货供应。吴建明的脑子里面就产生了生产石墨环的想法。于是,他也没有多想就花了260元钱买了三块生铁平板,找了师傅指导开始制作研磨石墨环,就这样把这个家庭式的小作坊办了起来。
农家子弟的创业路
小作坊是办起来了,可是吴建明面对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最初创业的吴建明借用别人的工厂执照、介绍信开票,从产品的原料采购到加工制作,再到最后的发货、送货全是他自己一人完成。随着活慢慢多起来,小作坊也才6个人。
当时吴建明一家生活的非常拮据,并不像常人所想,开一个工厂就有很多资金的投入。那时,一个家庭一年的收入才几百块,更谈不上投资资金了。后来,吴建明就借别人的一个小厂进行生产加工。之后,经亲戚介绍到中国唱片厂、上海搪瓷七厂购买铁板边角料,再给冲压件厂每吨收取费用,这样的状况持续到1982年,吴建明收入了2万元,这也是吴建明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此后,企业慢慢有了起步,但是,吴建明却无偿的把企业捐给了同心村。
1985年,昆山政府积极鼓励发展“村办企业助农增收”,吴建明所在的村总支书记找到他,希望吴建明的工厂也能够加入,希望吴建明可以落叶归根。于是,吴建明回到了同心村,把企业无偿的捐赠给村里,并成立了同心五金厂。
1987年,吴建明正式成立昆山市釜用机械密封件厂,也就是现在的昆山密友机械密封有限公司;到1993年,又成立了粉碎机厂;2003年,工厂搬迁到高新区,同时又成立了房产公司;2008年,成立了国家级的集团公司。
这样,吴建明的公司终于发展成为了集团化的企业。
同心村对吴建明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使他可以无偿的把自己的企业捐献出去。这话还要从吴建明10岁说起,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动员号召城市人口下放农村。吴建明一家就被下放到了城北乡同心村15队,开始了自己的农村生活。
在同心村的那段时间,是吴建明过的最艰苦的日子,也正是那段艰苦岁月的磨练,丰富了吴建明的人生,磨练了他的意志。
追求卓越、坚持创新
从1985年吴建明正式办厂开始,没有充足的资金上、没有设备,生产上更是缺少科技人才和核心技术的支撑,有的只是重重压力。吴建明就靠着购进旧设备,采购边角料的方式,使得工厂的生产效益渐渐有了起色,也是这段经历,让吴建明愈发感受到了自主科技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意识到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后,吴建明开始在科技上下狠功夫,开始了“向科技求发展、向科技要效益”的创新之路。但是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老企业生存下来也很不容易,老企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吴建明认为自己的企业之所以可以走到今天,靠的是一颗执着的心,靠的是不断的科技创新。吴建明说自己的密友集团,坚持技术开发,机械制造向德国等先进国家学习,每年吴建明都会去德国参展学习,每两年都请德国专家来讲课,在确保产品工艺质量的同时不断涉足新兴领域。
现在的密友,已从最初的单元化向成套化发展,做到了容器搅拌密封一体化、粉体装备制造成套化、特种新材料系列化。
谈到未来,吴建明以发展特种新材料为动力,用装备制造基础、稳定根基、联合高新技术力量大发展。吴建明同时加入了“陈香梅基金”,和各大高校院所紧密合作。他力争将企业做大做强,也力争将密友集团这个30年的老树再次开出灿烂的花朵。在未来我们也相信密友集团一定可以“老树开花”。